清秋1发表于2011-2-25 19:48:00
呵呵,性格分析的差不离,连穿着打扮也知道呀。
小时候,爸爸对我很好,去朋友家做客会带着我,去旅游也会带着
我们发现,水部长的成长背景是基于这样一些基本事实的:1、水部长家中无兄弟。2、水部长的父母关系长期不太和谐,以至于母亲在世的最后时刻也无法谅解父亲——自己的终生伴侣,把孩子们送到她手中的丈夫的手放开了。3、水部长母亲联合了所有的孩子们对抗父亲,形成一个宏大的娘子军阵营,使得水部长的父亲丧失了家庭权威、核心地位,进而放逐了他的尊严;为此父亲可能变得形迹可疑,脾气古怪/暴躁,宽容心与责任心匮乏。这个父亲渐渐因家庭的内部分裂重组(即母亲利用地利条件使得父亲被排斥的过程)而被边缘化。父亲边缘化的后果首先是母亲变得更劳碌更操心,必然需要发展更多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甚至忍辱负重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让水部长深为感念,终生受益。另一方面,这些品质的背后不可能不存在某种阴影的对称性问题,如压抑伤感、过多寄望于后代、愁苦的个人形象(快乐缺失)等。它对水部长,通过水部长的性别认同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导致了水部长与母亲的性格相似(拷贝),以及母女关系因过于紧密而有嫌病态双生。后果之二,母亲驱逐父亲的行为,让孩子们卷入情感,让水部长的人际界线意识浅薄化;后果就是婚姻中无法有效地处理两个家庭中的长辈与自己婚姻之间的冲突性关系。后果之三是被放逐的父亲,被标签化,当成是一个“坏男人”,导致了水部长思维方式的发展滞后,至成年仍然有着幼稚的儿童式思维,缺乏辩证。而且,产生了对男性的某种偏见,从而影响到对丈夫的整体接纳和宽容,以及发生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水部长因而存在一个最优秀的内在女性自我意象——与母亲的认同,同时存在一个最差劲的内在男性自我意象——与父亲的疏远以及随同母亲而沾染的怨恨,把这个男性自我意象丑化到相当程度,最终演化为自己的恋父情结中的“父亲”,完全是现实中父亲的反面形象。这种分裂状态对水部长的负面影响可深不可测。这种情况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水部长在婚姻中的表现会如何了。婚姻开始之初,因了理想化的反面父亲的意象形成与投射到丈夫身上的作用,恰逢丈夫的迎合(蜜月期特征),水部长的幸福显得象是世界第一;而一旦在现实检验中理想化被挑战的时候,水部长的心灵天地就陷于一片混乱了。她会走极端地把过去视为珍宝的情书付之一炬,会把结婚照一分为二,会采取各种手段侦察控制意欲远离的丈夫动态“敌情”,会……在婚姻中不断怀疑、否定、挑剔丈夫,从小事件中敏感地找出不利于对方的证据来证明对方是一个不理想的(即是坏的)男人。这种模式发生在内心过程中,外化为现实婚姻互动,自然具有根本性的杀伤性,破坏性了。而且,水部长也不自觉地习得母亲的行为,意欲联合孩子来对抗父亲,只是这种情形因限于独生子女而没有母亲那样登峰造极。水部长可以隐约发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与当年母亲与自己的关系是很相象的。水部长的核心家庭中,丈夫是否也一定程度地被放逐了?也一定程度地被边缘化了呢?
从水部长的行为,反推水部长母亲的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也有相似的在婚姻中的行为即强力控制行为,从依赖落空演变而来的控制。只是,这部分行为对于水部长及其姐妹来说,发生在父母的情感关系中,太隐秘了,不可能得到接近真相的了解。母亲在孩子面前只是否决父亲,批评父亲,挑剔父亲,甚至歪曲父亲,攻击父亲,只表现出自己的无辜来,孩子们就迷失了。在儿童思维的作用之下,父亲就被恶魔化了。如此一来,母亲的形象就愈显光彩照人。两极分化的父母形象,最终烙印到孩子们身上就变成了偏见与偏执的起源。
来自心网:http://bbs.xlzx.com/dispbbs.asp?boardid=12&id=150753&authorid=0&page=1&star=10
看一看水部长的个案咨询中,我对她原生家庭影响的部分分析吧,清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