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众
- 好友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精华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如果经济条件有限,且身心共病。那么,钱怎么花?
仅有的金钱要么用来做身体疾病的维持治疗/要么用来做心理症结的心理咨询,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怎么选?
或者说,心理咨询需要刻意排斥身体疾病,不讨论身体仅讨论“心理”?
近期听某国内精神分析派别的“咖”的讲座,医学背景出身的他声称,“记住,我们心理分析师绝不分析绝不讨论病人的生理特征”,我不认同。如果来访者/病人有显著的身心共病,诸如IBS(肠易激)、高血压、慢性疲劳综合征、PMS经前综合征等显著身心交互困扰的,我认为,花一些时间探讨,比刻意回避,要来得有效。身心共病者选择愿意开放探讨身体应对躯体疾病经验的治疗师,好过声称绝不分析绝不讨论病人生理特征的治疗师/咨询师。虽然精神卫生法规定无医师资格不得开药,但法并没有限制探讨身体皮囊的痛爽以及吃喝拉撒的身心反应,如果因为这个法,怕承担法律风险而太刻意不探讨身体病痛或身心共病,或刻意追求纯心理分析,纯心理咨询,我觉得对于身心共病的患者,不是最好的选择。
治疗师分享自身应对身心共病的调节经验也可以是很好的治愈因子。提倡社会-心理-生理 这种比较全面的“人观”的治疗师,是我欣赏的。
身心共病怎么治,我的观点是,金钱局限的话,看哪个更痛/危及生命的风险更大。但这里又值得纠结一下,生命,何为活着,我个人的经验,IBS和PMS发作时一下对活着的要求变得很低,距离厕所近一些不要频繁发作腹痛就很幸福了。IBS和PMS发作或其他身心疾病或躯体疾病长久不治愈,人很难对心理品质有高的追求,也很难坚持长程的心理咨询。
对于身心共病的一位曾经接受短期心理咨询的我来说,我更能看到身体疾病发作对心理咨询良好效果的抵消。以前我二分法选择要么治身要么治心,身为来访者我也比较少主动向咨询师发起,讨论我以及我的咨询师在躯体病痛发作自己如何应对方面的谈话。
我现在回想起来,关于身体疾病的心理应对策略方面,和咨询师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次讨论,对离开咨询后的我非常有持续治愈效果。有些后悔没有就这方面多深入探讨探讨。而是贪多嚼不烂,试图在超短时间内树立过多的探讨议题,来个心灵超级无死角大扫除。
那些非身心交互的纯心理探讨,我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探讨身心、病耻感的几个点。
|
|